聚酰亚胺(PI)涂层在玻璃基板上的制备流程解析

聚酰亚胺(PI)涂层在玻璃基板上的形成,是一个涉及精密清洗、薄膜涂布与高温转化的复杂工艺。整个过程旨在为后续制程制备一层均匀、纯净且具有优异性能的PI薄膜。以下将对“PI液如何涂布到玻璃上”以及“PI液如何转化为PI膜”这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流程分解:

(1)玻璃基板清洗
此阶段的目标是获得一个无污染物、活性的完美基底。通常采用组合清洗工艺:
– 紫外光清洗:利用特定波长的紫外光照射基板表面。此过程可使空气中的氧气分子解离,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活性氧物种,同时紫外光能量能直接打断附着在基板表面的有机污染物分子链,使其发生光解氧化反应,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而被彻底去除,从而实现有机物的高效清除。
– 高压混流喷淋清洗:采用高压注入的二氧化碳与超纯水混合介质,形成高速微细射流,对基板表面进行物理冲刷。这种机制能有效剥离并清除附着在表面的微观颗粒物,达到深度清洁效果。
– 定向气流干燥:清洗后的基板通过特定角度的倾斜气流进行干燥。该气流能引导基板表面的水膜向特定方向移动,最终汇集并从基板边缘被排除,从而实现快速、无残留的干燥,避免水渍形成。

(2)预热/冷却处理
清洗干燥后的基板需进入预热环节,通常在100℃至110℃的温度下进行,旨在彻底蒸发残留的微量水分,并使基板温度均匀化。随后,将基板冷却至洁净室环境的标准温度,为后续的涂布工艺提供一个稳定、干燥且温度恒定的基底。

聚酰亚胺(PI)涂层在玻璃基板上的制备流程解析

(3)超声涂布
该步骤是形成均匀PI薄膜的核心。我们采用先进的超声涂布技术
– 涂布前处理:在进行涂布前,PI原料需经过严格的脱泡处理,过程持续约8至12小时,以消除液体中溶解的气体,防止涂布时形成气泡缺陷及后续高温处理时气泡破裂。同时,脱泡系统内置的多级精密过滤器可有效去除原料中的潜在杂质。
超声涂布工艺:该技术利用高频超声波能量使PI液产生均匀、微细的雾化。关键工艺参数包括超声波的频率与振幅、基板的移动速度、以及所形成的湿膜厚度(此厚度需根据目标干膜厚度与PI液的固含量精确反推计算)。相较于其他涂布方式,超声涂布能显著提升薄膜均匀性,并有效节约材料。

(4)低温减压干燥
涂布完成后,基板立即进入低温减压干燥阶段。在较低的绝对压力(约20帕斯卡)环境下,配合80℃至100℃的加热,可以促使混合溶剂(如N-甲基吡咯烷酮)在低温下迅速蒸发,从而移除绝大部分溶剂,初步形成固态膜层结构。

(5)高温亚胺化固化
此阶段是实现从聚酰胺酸(PI液)向聚酰亚胺(PI膜)转化的关键化学反应过程,通常在程序控温的固化设备中完成:
– 阶梯升温固化:
– 初期固化(160℃ ~ 180℃,约20分钟):进一步彻底去除膜层中残余的少量溶剂(约占总量的20%至30%)。
– 亚胺化反应(230℃ ~ 250℃,约20分钟):在此温度区间,聚酰胺酸发生分子内环化脱水反应,转化为具有高强度和高稳定性的聚酰亚胺聚合物。
– 高温强化(450℃ ~ 470℃,约20分钟):通过更高温度的热处理,使聚酰亚胺分子链的排列更为有序,进一步提升其力学性能、热稳定性及化学耐受性,最终形成性能稳定的柔性薄膜。
– 固化环境控制:整个固化过程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下进行。设备通常采用红外辐射加热方式,以确保温度均匀性。在升温前及整个过程中,持续向腔内通入高纯度氮气,以排出氧气,将氧浓度严格控制在极低水平(如低于100ppm),防止PI膜在高温下发生氧化黄变。同时,流动的氮气也能带走固化工序中产生的溶剂蒸气与水汽。

不同生产商所提供的PI材料,其最佳的固化温度曲线可能存在差异,实际操作中需依据材料供应商提供的技术指南进行微调。最终,经过这一系列精密控制的工序,我们即得到了性能满足要求的柔性聚酰亚胺衬底膜层。

关于驰飞

驰飞的解决方案是环保、高效和高度可靠的,可大幅减少过量喷涂,节省原材料,并提高均一性、转移效率、均匀性和减少排放。为企业提供围绕功能涂层的全套解决方案及长期技术支持,保证客户涂层稳定量产;针对特殊器械涂层需求,提供涂层定制研发服务;提供各类涂层代工服务。

杭州驰飞是超声镀膜系统开发商和制造商,产品主要应用于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喷涂、薄膜太阳能电池、钙钛矿、微电子、半导体、 纳米新材料、玻璃镀膜、 生物医疗、纺织品等领域。

英文网站:CHEERSONIC ULTRASONIC COATING SOLUT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