应用于柔性电子电路的导电材料
随着物联网与可穿戴技术的快速发展,柔性电子器件已逐渐成为未来电子领域的主流发展方向。其中,以柔性聚合物为衬底、以金属薄膜、石墨烯、导电墨水等为导电介质的柔性电路,是柔性电子器件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。这类电路具备质量轻、厚度薄、柔软可弯曲甚至可拉伸的特点,在智能穿戴设备、柔性显示、医疗器件、运动监测、柔性能源装置、电子皮肤等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。
柔性电路通常由导电体与弹性体构成,其中导电体材料涵盖传统金属薄膜、导电银浆,透明导电氧化物墨水,金属纳米线、石墨烯、碳纳米管等新型纳米晶墨水,以及完全柔性的液态金属等类别。
一、金属薄膜
金属薄膜的电导率约为 10⁵S・cm⁻¹,是传统电子电路的首选导电材料。但金属的弹性模量非常大(接近 10²GPa),因此将金属薄膜应用于柔性及可拉伸电路,仍是该领域的一大技术挑战。
柔性电路中的金属薄膜,通常以铜(Cu)或金(Au)为原料,通过黏合剂附着、打印、印刷、溅射、电子束蒸发等方式沉积到柔性或超弹性衬底上。柔性电路板的衬底,多选用聚酰亚胺塑料、聚醚醚酮或透明导电涤纶等弯折性能优异的高分子材料。如今,随着可穿戴技术的推进,柔性电路已不再局限于 “可弯折”,而是向可拉伸、可压缩、多维度弯曲等方向发展。
二、纳米晶墨水
典型的纳米晶墨水,是将纳米导电材料分散于溶剂中制成,可通过印刷、旋涂、喷涂等方式制备柔性电路,无需高温与真空操作,且能有效节省原料。纳米导电材料主要包括透明导电氧化物(TCOs)、金属纳米线(NW)、石墨、碳纳米管(CNTs)等,可通过简单方法溶解于低成本溶剂中制备导电墨水。由于纳米晶材料尺寸极小,不仅能制作微型电路,还可满足光学电路、透明器件对 “透明性” 的特殊要求。
1. 透明导电氧化物墨水
当前,采用真空溅射工艺在柔性基板上制备氧化铟锡(ITO)导电膜时,难以精准控制电极电路图形,且成品率通常低于 30%。因此,研发可替代薄膜溅射沉积的工艺,以及传统 ITO 导电膜的替代电极,成为行业迫切需求。
透明导电氧化物墨水,是以 ITO、掺氟钛氧化物(FTO)、铝掺杂锌氧化物(AZO)等常见宽带隙金属氧化物为基础配制的墨水材料,兼具良好的光学透明性与导电性能,可印刷出平滑无裂纹、高透明、高导电的薄膜。
2. 金属纳米线墨水
随机分布的纳米线网络兼具高透明性与高电导率,在可穿戴电子、机器人皮肤、植入式医疗器件、柔性及可拉伸显示器、OLED 等的柔性 / 可拉伸线路中应用广泛。其中,金属纳米线墨水因制备方法简便,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。
银纳米线具备良好的导电性与柔顺性,是制备弹性导电体的理想材料。化学还原法是合成银纳米线墨水的典型手段,通过该方法获得的银纳米线可分散于水、乙醇、异丙醇等多种溶剂中。以此制备的柔性电路,初始电导率可达 8130S・cm⁻¹,拉伸 50% 后电导率仍能保持在 5285S・cm⁻¹。
铜纳米线也是常用的金属纳米线材料,但由于铜纳米线易氧化,其导电性能稳定性较差。
3. 石墨烯墨水
石墨烯是由碳原子紧密堆积形成的二维晶体,具有超薄、超轻、超高强度、高导电导热性、高透光性及结构稳定等特点,这些特性使其在印刷电子产品中具备显著优势。目前已有大量研究将石墨烯制成导电墨水,应用于喷墨打印技术 —— 通过喷墨打印将石墨烯喷印在基材上,可制作柔性透明导电薄膜、传感器、超级电容器、射频天线等电子器件。
石墨烯内部存在自由电子,因而具备优异的导电性能:常温下其电子迁移率超过 1.5×10⁴cm²V⁻¹s⁻¹,高于纳米碳管与硅晶体;电阻率仅为 10⁻⁶Ω・cm⁻¹,低于铜与银,是目前已知电阻率最小的材料。高导电性、良好稳定性及纳米片层结构,使石墨烯成为优质导电填料,用其制备的石墨烯墨水不仅解决了传统碳基墨水导电率低的问题,还能与打印机配方良好兼容。
4. 碳纳米管墨水
碳纳米管可看作是由单层石墨烯卷曲形成的管状碳基纳米结构,具有载流子迁移率高、导电性优、机械柔性好等独特优势,是柔性电子器件的重要材料之一。通常情况下,碳纳米管易发生团聚,但通过化学改性,或添加表面活性剂、纤维素、导电高分子等增溶添加剂,可大幅提升其在常规溶剂中的分散度,进而制备出导电墨水。
三、液态金属
基于镓及镓合金的液态金属,兼具室温流体特性与高金属电导率,可用于制作柔性金属导线。液态金属导线的制备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:
- 注射法:先通过微电子加工等工艺制作符合电路形状要求的模具凹槽,再用注射器注入液态金属流体,最后封装成型。该方法流程相对复杂。
- 超声分散法:在水、乙醇等液体中,通过超声波振荡将液态金属分散为微米级颗粒,再将其直接沉积到纸质衬底或 PDMS 等弹性体上,形成液态金属薄膜。但这种方式形成的液态金属颗粒表面,通常会包裹一层纳米级氧化镓绝缘层,需通过机械应力刻划等手段划破绝缘层、露出内部液态金属,使颗粒间重新形成导电回路,最终绘制出电路图形。
- 打印法:由于液态金属表面张力大、浸润性差,难以直接作为墨水通过喷墨打印实现柔性电路的图形化制备。针对这一问题,清华大学刘静团队设计开发了可打印液态金属墨水及专用打印设备,实现了液态金属在柔性衬底上的直接打印。
四、其他材料
除上述三类导电材料外,还有其他材料可用于制备柔性电路,例如商业化导电银浆,以及将金属颗粒分散于溶剂中制成的导电墨水等。
五、结语
- 金属薄膜与纳米晶墨水是目前最常用的两类导电材料:金属薄膜电导率较高,但拉伸性能受限,适用于无需拉伸或拉伸率较低(<100%)的柔性电路场景。
- 利用纳米晶墨水制备柔性电路的方法多样且操作简便,成本较低,但缺点是其电导率相较于金属薄膜更低。
- 以液态金属为墨水制备的柔性电路,电导率最高,方块电阻远低于前述几种材料,且液态金属本身的流动性不会限制弹性体的拉伸特性;但目前液态金属柔性电路的制备方法较少,且必须经过封装才能使用,未来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。
超声波喷涂技术正成为制造柔性电路的关键工艺,尤其在喷涂银、铜、石墨烯等导电墨水方面展现出巨大优势。
与传统喷涂不同,该技术利用高频声波将墨水雾化成微米级、高度均匀的细密液滴。这种“软雾化”方式能精确控制喷涂的厚度和图案,形成极薄且均匀的导电薄膜,这对于微细线路至关重要。同时,由于雾化过程不依赖高压,它能极大地减少墨水因飞溅造成的过喷浪费,材料利用率可高达90%以上,对于昂贵的导电墨水(如银、石墨烯)意义重大。
在柔性电路应用中,超声波喷涂的低温、非接触特性完美匹配了对温度敏感的柔性基材(如PI、PET)。它能轻松实现大面积、定制化的导电线路涂覆,无论是银墨水的优异导电性、铜墨水的成本优势,还是石墨烯墨水独特的柔韧性与透明性,都能得到完美呈现。
综上所述,超声波喷涂技术以其高均匀性、高材料利用率和卓越的工艺控制能力,为高性能、低成本的柔性电子产品制造提供了理想解决方案,有力推动了可穿戴设备、柔性显示等前沿领域的发展。
关于驰飞
驰飞的解决方案是环保、高效和高度可靠的,可大幅减少过量喷涂,节省原材料,并提高均一性、转移效率、均匀性和减少排放。为企业提供围绕功能涂层的全套解决方案及长期技术支持,保证客户涂层稳定量产;针对特殊器械涂层需求,提供涂层定制研发服务;提供各类涂层代工服务。
杭州驰飞是超声镀膜系统开发商和制造商,产品主要应用于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喷涂、薄膜太阳能电池、钙钛矿、微电子、半导体、 纳米新材料、玻璃镀膜、 生物医疗、纺织品等领域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