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粘结剂
在锂离子电池的精密构造中,粘结剂承担着关键而不可替代的功能。它通过物理与化学作用,将活性物质、导电剂与集流体紧密结合,构筑电极的稳定骨架。其核心使命,在于“缓冲充放电过程中活性物质的体积变化”。以石墨负极为例,锂离子反复嵌入和脱出会引起颗粒膨胀与收缩,若粘结力不足,活性物质易发生剥离,导致电池容量迅速衰退、循环性能大幅下降。
某种水性粘结剂凭借其特殊的分子架构,可与石墨颗粒形成牢固的物理吸附与化学键合,并与集流体建立持久连接。这种结合机制犹如多锚点固定,即便在剧烈的电化学反应中,仍能维持电极结构的完整性。
尽管粘结剂在电池总材料中仅占约1%-2%,却直接主导电池的循环寿命与安全表现。实验表明,采用高性能粘结剂的电池,在经历上千次循环后,活性物质的保持率明显优于常规体系,衰减率显著降低。
从环保演进的角度看,锂电池粘结剂的发展经历了从有机溶剂体系向水基体系的转型。目前主流产品可分为两类:以PVDF为代表的油性粘结剂,以及以SBR/CMC组合为代表的水性粘结剂。
PVDF作为应用最广泛的正极油性粘结剂,具备优良的抗氧化性与热稳定性,但其合成与涂覆需依赖N-甲基吡咯烷酮(NMP)作为溶剂。NMP不仅价格高昂,还具备一定毒性和污染性,对工作环境湿度控制要求极为苛刻。此外,PVDF遇湿易降解,在电解液中可能发生溶胀,高温下与金属锂反应放热,带来安全隐患。
相比之下,SBR与CMC组成的水性粘结体系更符合绿色制造趋势。SBR是在水相中由苯乙烯与丁二烯共聚而成的乳液,具有典型的核壳结构:内核增强内聚强度,外壳富含亲水基团,提升相容性。在实际应用中,CMC起分散与增稠作用,保障浆料均匀不分层;SBR则赋予极片良好的柔韧粘结强度,避免干燥后掉粉。该体系几乎不释放挥发性有机物(VOCs),更适应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。
当前,新一代粘结剂技术正在以下三大方向推动电池性能跨越:
– 低温性能提升
某类橡胶基粘结剂在低温环境下展现出优异的柔韧性与链段活动性,使电池在-20℃仍能保持较高容量输出,相比传统材料,容量保持率提升10%-20%,有效支持寒区电动车与储能设备运行。
– 适应高膨胀电极
随着硅基负极的应用推广,体积膨胀率超300%的活性物质对粘结层提出极高要求。传统粘结体系难以应对,因此如聚丙烯酸(PAA)类的新型粘结剂开始走向实用,通过强韧的界面维持结构稳定。
– 无溶剂/干法电极工艺
为摆脱溶剂使用带来的成本与环境负担,无溶剂制程成为研发热点。例如某些可纤维化聚合物粘结剂,配合机械加工即可形成自支撑电极膜,省去干燥与溶剂回收环节。该技术不仅降低能耗,还可提高活性物质载量,从而提升电池能量密度。
超声波涂覆是一种新兴的电池电极制备技术,通过超声波振动将浆料均匀涂覆于集流体表面。该技术利用高频机械波产生的空化与毛细效应,实现对浆料的高精度雾化与分布控制,可形成极薄且均匀的涂层。相比传统涂覆方式,超声波涂覆能够有效减少团聚、避免划痕,提升涂层一致性和界面接触质量,特别适用于高能量密度电池中厚电极和多层复合结构的高精度制备。此外,该技术还具有浆料利用率高、运行能耗低、适应水性与溶剂型体系等多重优点,为下一代高性能锂电池的制造提供了可靠的工艺路径。
关于驰飞
驰飞的解决方案是环保、高效和高度可靠的,可大幅减少过量喷涂,节省原材料,并提高均一性、转移效率、均匀性和减少排放。为企业提供围绕功能涂层的全套解决方案及长期技术支持,保证客户涂层稳定量产;针对特殊器械涂层需求,提供涂层定制研发服务;提供各类涂层代工服务。
杭州驰飞是超声镀膜系统开发商和制造商,产品主要应用于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喷涂、薄膜太阳能电池、钙钛矿、微电子、半导体、 纳米新材料、玻璃镀膜、 生物医疗、纺织品等领域。